用1479个字告诉你:近70年间“人工智能”发生的大事件
来源:山泽基业科技 | 作者:山泽基业科技 | 发布时间: 2019-09-25 | 105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“人工智能”会“取代”人类吗?相信对它有所了解的人都想过这个问题

“人工智能”会“取代”人类吗?相信对它有所了解的人都想过这个问题;对于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工作这件事,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显而易见了,比如:无人车间、指纹锁、脸部识别等,但是人工智能“取代”人类去思考、创作乃至学习成长,这真的可以吗?相信你会在下文:近70年“人工智能”发生的大事件中找到答案。

1、“机器,能思考吗?”

谈起人工智能,第一个被提及的就应该是被誉为“计算机之父”和“人工智能之父”的阿兰•图灵。时间追溯到1939年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英国情报中心召集了很多专家学者来破译德军的超级密码机——恩尼格玛,其中就有数学天才阿兰•图灵。经过对恩尼格码的研究,阿兰•图灵发现这个有1.59万亿种可能性的密码机,通过人工的方式来破解基本是不可能的,所以最终决定制造一个更为复杂的机器,它的功能是进行复杂快速的运算来破解密码,它每天就可以破解3000条密码,这台机器取名为“炸弹”。后人常说,这台机器的发明,至少让二战提前两年结束。

二战结束以后,阿兰•图灵对机器有了新的认识,1950年在他的论文《计算机器与智能》中,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机器,能思考吗?”。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对话,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的身份,那么这台机器就具备智能——这就是著名的“图灵测试”。自此以后,科学家开始不断思考这个问题,在不断摸索中,开始寻找“人工智能”的金钥匙。

2、达特茅斯会议

1956年,美国汉诺弗小镇的达特茅斯学院中聚集了一群踌躇满志的天才,他们主要讨论机器如何来模仿智能的特征,比如像人类一样思考;使用语言;形成抽象概念;解决人类现存的问题。这次会议被命名为“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”,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“人工智能”的概念;达特茅斯会议就这样拉开了“人工智能”的序幕。


3、人机大战——“深蓝”

1956年之后,人工智能进入了低迷期,直到1997年,IBM的超级计算机“深蓝”挑战世界第一象棋冠军盖瑞•卡斯帕洛夫,人工智能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。卡斯帕洛夫一分钟可以思考3步棋,而“深蓝”存储了一百年来几乎所有顶级大师的棋谱,一秒钟可以思考两亿步棋。在最后的决胜局中,卡斯帕洛夫仅仅走了十九步便失去了耐心离开现场,这场人机大战以机器完胜人类代表而结束,人工智能顿时声名大噪。

4、智力问答——“沃森”

2011年,IBM人工智能系统“沃森”决定向北美热播的智力问答节目《危险边缘》宣战,能从节目中胜出的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霸级人物,很多人并不看好“沃森”。“沃森”的大脑中虽然已经输入全套百科全书,数百万份的资料,强大的处理器由90台服务器和360个计算机芯片驱动,但是问题的难点并不是储存丰富知识和快速的检索,更重要的是需要让“沃森”理解出题者的问话,对!就是像人类一样“理解”;于是“沃森”像人一样疯狂的“训练”,通过155场模拟赛,8000次以上实验,“沃森”在挑战两位史上获得奖金最多的两位人类选手时,再一次完胜。

5、世纪大战——“AIphaGo”

2016年3月,世界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九段接受了谷歌人工智能“AIphaGo”的挑战;众所周知,围棋千古不同局,万千变化多达10的172次方。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识科学系教授托马斯•波吉奥表示:围棋的走法比宇宙中的原子数还多,与“深蓝”不同的是,“AIphaGo”不能仅仅依靠“蛮力”的编程,也不可能将所有走法的可能性都存储起来,我们所应用的是允许机器被训练,并不断学习成长的算法,这个算法称之为:深度学习。在第二局37手“AIphaGo”走出了天马星空的一幕,让很多围观的人汗毛直立,这一步棋让李世石整整想了15分钟,但已经回天无力了,最终“AIphaGo”完胜人类代表李世石;我们在“AIphaGo”身上仿佛已经看到人类的很多特质,比如创造力、直觉和复杂的思考。

回到开篇的问题:人工智能会“取代”人类吗?小编想说一下自己的观点。毋庸置疑,人工智能是颠覆性的变革,如同我们经历过的蒸汽时代和计算机时代一样,技术的不断成熟,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服务人类生活。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人工智能产品,比如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、谷歌翻译等等,还有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功能,都不会脱离这个落脚点。

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,你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言。

微信搜索山泽基业科技,了解更多电脑/手机黑科技,领取新人福利。